找到相关内容406篇,用时10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积极弘扬佛教伦理道德

    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,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,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,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、重要指导方针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障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...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为道德观,“无我利他,度生无倦”为人生观,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为价值观,“一切众生,悉皆平等”为自然观,“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”为社会观,“慈悲济世,觉悟人生”为菩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0260156.html
  • 佛教教育未来展望

    与必然性的佛法。   7. 向世界倡导佛教的道德观与文化价值观,显示佛教社会哲学的意义和正当性乃是全球化的人文发展基础。   8. 通过课程研究以及实际的训练,鼓吹和支助佛教社会服务。   弘法...既为父母与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。 佛学班的成立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与实行尊师重道的道德观,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懂得知恩、感恩与报恩的好孩子,学校的好学生,国家的好公民。让老师与义工发挥良性的潜能与专长,...

    唯悟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4460379.html
  • 影落峨眉第一峰—— 悼一代名尼隆莲法师

    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》、《能海法师年谱》、《佛教道德观》等,曾参与《中国佛教》、《藏汉大辞典》等重要出版物的篇目、辞条的编写工作。本文作者感怀隆莲法师一生对中国佛教做出的贡献,撰文以表悼念之情。   ...学会顾问,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川分会理事。还曾获日本佛教传道文化奖。其主要著作有:《三皈依观初修略法》、《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》、《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》、《能海法师年谱》、《佛教道德观》等。隆莲法师的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4867346.html
  • 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

    也可能是他的家庭子孙。而佛教则认为“父作不善,子不代受;子作不善,父亦不受”,主张自作自报。 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佛教道德是以利他平等为旨趣的。这种利他主义道德观,在佛教中称为...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”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,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,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。这种佛教利他主义道德观的具体实践是布施。《大乘义章》卷12中说:“言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2467994.html
  • 人间佛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联

    ,如实观照”的认识论,“忘我利他,普度众生”的人生观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道德观,“一切众生悉皆平等”的自然观,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奉献精神,“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”爱国主义思想,...道德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失足少年的思想改造工作,使他们懂得因行果德的因果关系,调整他们的不良秉行和心态,帮助他们健康成长,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才。  (二)积极宣传佛教慈悲、平等、和合共生的根本信念,...

    张佑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1370274.html
  • 张佑保:人间佛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联

    认识论,“忘我利他,普度众生”的人生观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道德观,“一切众生悉皆平等”的自然观,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奉献精神,“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”爱国主义思想,这些都是构建和谐...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的道德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失足少年的思想改造工作,使他们懂得因行果德的因果关系,调整他们的不良秉行和心态,帮助他们健康成长,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才。   (二)...

    张佑保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5373223.html
  • 论信仰与构建和谐社会

    文化中介”地位。从社会结构系统看,信仰乃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的价值观念层面,在这个由人们的功利观、道德观、理想观、人生观等而构成的复杂系统中,信仰由于它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居于最高地位。它的作用的发挥,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用于人们的功利观,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作用于人的道德观,通过当下与终极的关系作用于人的社会理想观,通过对以上诸种关系的内化融合形成一种民族精神。就是说,它的作用的发挥必须经过文化的中介而实现。...

    苏丽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2883189.html
  •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(二八)

    、妄顾民心所向……就非常严重!——马列主义既然不能提供伦理、道德、法律存在的依据(是马列主义提供伦理、道德、法律存在的依据,而不是马列主义的伦理观、道德观、法律观。它们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),那又如何让...的确实依据,那就意味着,伦理、道德、法律是可有可无的了?这样,唯物主义、马列主义、身心同一论、人死永灭论的伦理观、道德观、法律观、宗教观、文化观、爱情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……岂非都是没有根基的...

    思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1949933.html
  • 太虚人生佛教的伦理观研究

    道德观的特别贡献之处,还在于他对不同的社会组织(或集团)提出了道德要求,可谓是人生佛教的组织伦理或集团伦理观。他的集团伦理考察的角度之一是对于僧的解释。僧的本义就是和合,理和与事和,事和包括有戒和同修、...道德和国际道德观、集团道德,这些观点都是非常具有现代意义的。   僧团道德。在社会组织的道德规范中,佛教中体现最为突出的僧团道德。佛教僧团的道德规范,集中体现在各种戒律之中。对于僧团的道德要求,是太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4162939.html
  • 因而不施 施莫之广——关于“不施”的讨论

    众生,众生即是我。无我从佛教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说,就是利他的崇高道德观的体现之一。佛教非常重视这一点,《佛说大般泥洹经》卷三说:“又不受非法物亦不施人,是名比尼” “比尼”亦名“毗尼”,又译“善治”,亦云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布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743161906.html